在深圳西鄉的老舊工業園區里面,數十家做智能機器人代工的公司訂單依然平穩,但在2018年的市場與資本端,不管是早教機器人還是養老看護機器人,整個賽道已明顯降溫,一些智能科技品牌已經收割離場,也有一些新軍沖殺進來。
2015年左右隨著媒體和資本的煽風點火,中國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消費國,一個萬億級的藍海市場冉冉升起。但可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,消費機器人投資從2012年起,約有45家公司獲得了近80次投資。 14年開始有更高的熱度,16年就迅速到達頂峰,17年左右已經開始回落,商業化將技術底層遠遠拋在后面。消費機器人陷入還未成熟就已過剩的局面,各種屬性堆疊,創新不足,無非在造型的魔幻程度上、屏幕大小上、問答題庫的深度等屬性上,簡單調整都能誕生出新的產品。
所以整個市場大體集中于兒童教育娛樂細分領域,4年左右的時間,在這個原本不大的藍海市場,迅速廝殺成紅海,消費機器人均價被拉低到千元以下。創業者要么在IP、內容、渠道等方面尋求亂戰突圍; 要么產品退后,營銷前置;要么有資金續命;要么沉寂消隱……
在品牌營銷策劃的角度研究分析消費機器人現狀,我們認為,該品類的痛點在于,市場現有的消費機器人其實是早已存在的技術模塊的拼接,如語音交互、視訊交互,且產品定義較淺?,F有產品無非幾類——
一是賣外形的機器人,作為導醫、迎賓,作為問答小音箱,生硬形成一些不痛不癢、可有可無的商業應用場景;
二是依托機器人形態娛樂,無非玩具加上語音,沒有站在用戶視角做產品;
三是教育機器人,但教輔功能蜻蜓點水,缺乏價值深耕,沒有將用戶需求理解透徹。
家庭消費機器人的產品定義歸屬三大底層價值邏輯——
作為工具,提升效率;作為玩具,娛樂開心;作為教具,學習成長。在這個底層價值分類基礎之上,規避技術導向思維,也就是先考慮技術實現,再考慮用戶價值的反向思維?;氐接脩魧虻膬r值本位邏輯。具體落實到鹿鳴社的工作方法,則是——
察用戶、大故事、造基因、價值鏈、產品說五大環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