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流量時代,營銷怎么做?
后流量時代,商業從注意力經濟逐步轉型到信任力經濟。
注意力經濟的邏輯就是:首先吸引大眾的注意力,然后將大眾注意力轉售變現。從戶外廣告到社交平臺到知識付費再到視頻APP的崛起,大眾的注意力始終是一種可以變現的商品。媒介的本性就是收割注意力,然后通過平臺包裝的李佳琦們,薇婭們帶貨變現。
互聯網經濟上半場,注意力經濟為平臺企業帶來巨大的增長紅利,但注意力經濟有幾個弊病——
容易形成嘩眾取寵,以獲取消費者淺層注意力標題黨營銷。各種博出位,上熱搜,明星沒有作品在紅毯上賴著不走,產品沒有品質在抖音上大肆吹噓,名不副實,貨不對板。
流量是一種壟斷資源。電商發展至今,不僅是線上流量趨近飽和,其線上流量分配格局及其利益格局也基本確定。
對于電商來說,沒有必要去打破已經穩定的利益格局,將資源分給線下零售商。
線上流量對于線下零售商來說,仍然是望梅止渴。特別那些不是巨頭生態體系的商家,則在零售分銷中被極盡擠壓。
整體流量獲取的成本越來越大,需要反思流量商業的本質。
有人統計過,過去APP或商城獲取一位新用戶的成本只有幾毛錢,現在漲到了幾百甚至上千元。
且現在轉化效果越來越差。原來轉化效果好,是因為有大批新增用戶不斷進來,這部分用戶的典型特征是愿意嘗鮮,所以拉新非常容易,比如微信公號誕生之初。
媒介分化,消費者注意力被極度稀釋了,營銷推廣效果變差。流量固定了,但新的媒介平臺卻在逐年增加,這些年誕生的媒介平臺有喜馬拉雅、抖音、快手、西瓜小視頻、火山小視頻、微視頻……都在爭奪現有的流量。
在這種新的形勢下,品牌與商家需要重回自身價值的塑造,產品的性能,通過品牌策劃,營銷推廣等手段,打造品牌信任,獲取來自用戶的信任流量。
信任力的打造,有三個方面。
一、 企業需要形成一以貫之的使命愿景價值觀,企業為何而來,去向何處?
二、 持續塑造品牌價值中的信任要素。品牌的底層基因,品牌的價值觀念,品牌形象與品牌主張。
三、 產品本身的性價比,比如說宣稱大牌品質,工廠價格的必要商城最近就特別火,直接把來自美國的號稱性價比之王的Costco干翻。